这并不是很空洞的东西,是很具体的。
比如,在支付得起正版的前提下,还要费尽心思和时间去钻免费的空子,甚至是盗版,这就是反面例子。且不说这样的做法是否上得了台面,这样的人,难成大事。
对我而言,尽量不去做别人做过的事,要做也做的比别人好;最好是出新,同时也确实能解决用户的问题。目的是成事,不在具体的细节过多纠缠。
独立开发,自由职业
这并不是很空洞的东西,是很具体的。
比如,在支付得起正版的前提下,还要费尽心思和时间去钻免费的空子,甚至是盗版,这就是反面例子。且不说这样的做法是否上得了台面,这样的人,难成大事。
对我而言,尽量不去做别人做过的事,要做也做的比别人好;最好是出新,同时也确实能解决用户的问题。目的是成事,不在具体的细节过多纠缠。
比如,Amazon 邮件服务 (Amazon SES),在绑定域名后,可以发给任意该域名下邮箱的邮件,比如 [email protected],这就意味着有无数邮箱了。
更好玩的事,在 SES 收到邮件时,可以触发不同的事件,比如转发到指定邮件。更更好玩的是,可以触发 Lambda 云函数,做指定的事情,比如解析邮件内容,然后根据内容来响应。
无数邮箱 + 解析邮件内容,这二者结合,想象空间太大了。
AWS 的大腿就是粗,以后得多抱抱。
跟我妈聊,她总是说:这一周一周过的真快啊,这就又到周末了。
是啊,时间很快;又比任何人都勤奋,永远在往前走。
与之形成反差的,是现在正在做的事,回报周期那么长、有多少又不确定,还要不要继续做呢?本来就没多少时间了,还要在目前的事情上继续投入吗?时间越快、回报越慢、现实压力越大,这种痛苦与纠结就愈发强烈。
只是,时间的紧张感确实明显加深我们的焦虑,却不应该是影响决策的因素。如果时间的紧张感明显影响到的你的决策,暂时忘记时间这个因素,然后再做决策。
压力,并不是真正的动力;动力在心。
真正做事的时侯,最好能忘记时间的存在,全情投入。事情做的好不好,更多在于自己的努力;深度优秀的人或事,甚至能穿越时间,成为经典。
圈留割:把用户圈进来,想办法把用户留住,然后从用户身上获利。
当然,这是一套比较刻薄的说法,更多是站点商家和商业的角度来看,暂时忽略了给用户提供了更高价值的事实。比如,给用户带来了十分的好处,从中获取一分的利润。这样的利润,再多也不过分。
好了,我们试着把这个逻辑套在苹果身上。没错,就是那个散发光辉的苹果。
先说硬件。苹果应该是硬件起家、即使现在也是硬件利润最大、却极力撇清给外界这个印象。为什么?因为硬件设计制造周期长、风险大、增长有明显的天花板。硬件增加收入也就两种方式:提价和销量。提价就不说了,最近苹果被迫降价销售,说明此路不通。销量方面,总不能人手一部吧?好,就算今年人手一部,明年呢?卖给外星人?单纯的硬件,无法撑起苹果股份不断上涨的期望。
再说 iOS 及 App 生态。很多人想换 Android 手机却没换,很大的原因就是对 iOS App 的依赖;这是我感觉苹果最有价值的部分。可,这部分也有问题。比如,大家安装新 App 的次数越来越少了,Top 1000 甚至 Top 100 的 App,占据了绝大多数用户的绝大多数时间。还有个问题,就是微信小程序为代表的各种轻应用,事实上扼杀了很多长尾 App,给 App 生态带来直接的威胁。不爽的是,App 带来的收入,开发者竟然拿走大部分、自己只能得到 30%;更可恶的是,微信小程序竟然想绕过自己搞支付,直接攫取这可能的 30% 收入。是可忍,股价不能忍。
再说怎么割,也就是增加收入。前面说了,硬件是主要的收入来源,却有明显的问题。那怎么办呢?苹果的选择明显是服务。服务主要是指订阅,比如 iCloud、Apple Music、Apple TV 等。既不用给别人分成 30%,又是持续、稳定、可增长的,还能给用户带来价值,怎能不诱人?比如今天的苹果发布会,有媒体标题为:苹果发布会一款硬件没发:All in服务摆脱「硬件依赖」
最后,看下 Apple 第一季度业绩
iPhone® 的收入相比去年下降 15%,而其他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则增长了 19%。服务收入…达创纪录的 109 亿美元。
今天花了点时间研究下 Google 关键词排名监控的产品,感觉有好多。如果把他们的功能点取并集,感觉有好多。
而事实上,用户肯定不需要所有功能,我也没时间做那么多。这就需要取舍、简化,只做最必要的功能、用最简洁的形式。开放容易收敛难,这是产品初期不确定性最大、最烧脑的阶段。
而这个问题如果不想清楚,就直接上代码、边实现边改,就会出现做百度时的问题:因为对需求的理解有变动,数据结构和接口变动,这些变动湮没了很多时间。
明天再深度体验几款产品,找出最小功能集(没办法,我不是这个产品的直接用户,只能这样找灵感了…)。同时,初期的数据结构,尽量做的能支撑大部分功能,保留扩展性。争取明晚能正式开始代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