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,有两项科学研究,一项用于加快 5G 商用,一项用于提高非洲狮群数量,哪个更容易获得科研经费?又是谁决定的?
经费,科学的命根子,由科学之外提供。
科学的方向,很大程度由非科学决定。
衍生的,大学里教授的评定及福利,很大程度是由政治或者说领导决定的。
独立开发,自由职业
比如,有两项科学研究,一项用于加快 5G 商用,一项用于提高非洲狮群数量,哪个更容易获得科研经费?又是谁决定的?
经费,科学的命根子,由科学之外提供。
科学的方向,很大程度由非科学决定。
衍生的,大学里教授的评定及福利,很大程度是由政治或者说领导决定的。
最近网易、华为接连爆出因辞退员工引发的风波。其中有一个不同:关于华为的新闻,你在微博、公众号、知乎等主流媒体,是看不到的,因为相关的报道,已经因为「不可抗力」而被删除了。
在大公司面前,个人实在太渺小了,处处不可抗力。尤其是法律,反倒成了大公司的盾牌。这两件事能不能解决,就看舆论闹得大不大。
比较打脸的是,华为事件急剧升温的今天,任正非之女、前华为 CFO 孟晚舟女士(有说不是中国户籍,所以不能说是公民),发了一封公开信,感谢被加拿大羁押这一年中,大家给予的关心和帮助。信中多次提到像保安、外卖员之类的「底层」小人物,一个眼神之类的小举动,大大温暖了她的心。
同一时刻,华为事件中的前员工表示:我的社会地位无法和他们(华为高层)沟通。新闻一起看,甚是魔幻。新闻真是不能看;要么假,要么真实的难以接受。
一个细节:网易与华为的不同。网易是上市公司,一举一动受到更多的监管和审计。而华为则没有上市,且在最近中美贸易战中处于漩涡中心,属于需要被保护的下面典型,容不得这样的伤害,也就只能委屈某些小人物了。
回到我们小人物自身的视角,去公司上班,变成了一件风险很大的事。从我妈的观点,她一直觉得去公司上班很靠谱,退休后还有稳定的养老金可以拿,比自己出去干强多了。可事实上,没有哪家公司愿意让你干到退休,过了 35、性价比不高了,就要被边缘化、隐性逼迫自己主动离职了,哪来的稳定可言。其实,本来公司就是个商业化机构,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作出这样的举动,未可厚非。关键在于,别当了那啥还要立那啥,别嘴上喊着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、员工第一、我们关心每一位员工,手上却干出各种龌龊事,这就让人难以接受了。
在自己最有能力和体力的时候,别成了别人最有性价比的工具,做对自己最有性价比的事。
娃不按规矩或自己的意愿做事,说了几遍依然不听,忍不住想动手。偏偏他又打不过我,动手的效果很好,这就很容易上瘾。而小孩总会无条件地原谅我动手,就好像这事没发生过,这就真的容易上瘾了。
可,这感觉真的并不好。每次打完,都会后悔,都觉得不该下手,或者下手重了。
最近学量化交易也是一样,总是想立竿见影、马上赚钱。一旦一个策略的回测不好,马上就没了耐心,想放弃这个策略,至少是不想继续研究下去。问题在于,市场不是娃,不是我打它,而是它打我。我对它没耐心,它可一点不在意,始终在那里,无悲无喜。
事情不按自己的意愿发展,是大概率事件。想要让事情朝自己的意愿发展,需要努力,尤其需要耐心;这不是一巴掌就能解决的事。
做事,总会有基本的逻辑。比如做生意,考虑成本、盈亏,几乎是天经地义,是所有人的共识,是最基本的理性。
可,为什么会有人失去最基本的理性?无视、或者不愿意去想事情不好的一面,只是按自己的意愿是考虑问题。
如果是陌生人,大可以无视。如果是周围的亲友,那可有点头痛了。
请加一个字,组成一个词:
我想,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:运动场、游泳池。这就是启动效应的一种表现。
再比如,当你看到「年老」这个词,或者接触到相关概念时,会让你在接下来走路时,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。
启动效应,就好像触发了一个开关、启动了一个程序。接下来发生的事,就好像是这个程序的体现或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