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,小孩子的成长,天天陪在身边,可能感觉不明显。而如果是一个很久不见的人突然看到,会觉得长了很多、变化了很多。
比如,坚持做正确的交易,只看对错、不计盈亏,短期来看可能没什么,甚至会连续止损。而如果时间拉长了看,进步会很明显。
习惯的养成,需要次数的强化;不是懂了道理就行,要有肌肉记忆才行。
虽慢,但确定;所需要的,只是假以时日。
独立开发,自由职业
比如,小孩子的成长,天天陪在身边,可能感觉不明显。而如果是一个很久不见的人突然看到,会觉得长了很多、变化了很多。
比如,坚持做正确的交易,只看对错、不计盈亏,短期来看可能没什么,甚至会连续止损。而如果时间拉长了看,进步会很明显。
习惯的养成,需要次数的强化;不是懂了道理就行,要有肌肉记忆才行。
虽慢,但确定;所需要的,只是假以时日。
这周看完了一本王阳明的心学。说实话,差不多还是当人物传记来看,就是看他从小到大都经历了什么、干了什么大事、主要的思想是什么。而真正思想的内核,反倒没怎么看,有点买椟还珠的意思。
之前开始看这本书,就是想了解下心学。毕竟,交易这个领域,很多时候不是在跟市场打交道,而是认识自己过程。这一过程,就和心学、心外无物这一套理论,比较契合。
只是,不知道是不是最近浮躁,实在无法沉浸其中,去了解心学思想;只能知道它大概讲的是什么,相当于在地图上做标记,之后感兴趣时,再重新来读。
昨天 27 度,今天 17 度,这已经不是降温,是速冻啊。
今天,把家里的电风扇收起来,小厨宝开起来,蚊帐收起来,秋裤拿出来,换季换季啦。
最近交易 A 股,结果并不好。
亏损并不是最让人难受的;最难受的,是基本按计划执行交易,或者说在用正确的方法做事、并且已经尽力,结果还是亏损,这就让人丧失信心、深度自我怀疑。
自我怀疑,这东西才是最可怕的。
这其中,有一些客观因素。
问题是,现在的交易理念和方法,在没有自己亲自长期盈利的做背书,在面临亏损时,到底是市场随机激励引起的,还是方法本身有问题,该如何判定。又或者说,如果自己依然相信方法是正确的,又该如何给自己洗脑,以增强继续执行的信心呢。
写到这里,突然想到了《三体》中的「思想钢印」:给脑子里盖个钢印,把逻辑写死,就相信我们能打败三体,任何思想挣扎都改变不了这个结论,完事。
这当时只是科幻。现实中的办法,还是正理念、多准备。通过一遍一遍的逻辑演绎,相信逻辑推理的结果。另一方面,多些复盘,相当于多些成功经验;交易前做思考,结合不同的信息,做相对更准确的判断。
其实不止交易,很多事情都是这样。比如创新、创业,做成之前,谁能保证一定能成呢。只有一边给自己洗脑,一边努力前行。
有一种蝴蝶,在刚孵化出来的幼虫时期,也就是毛毛虫阶段,会主动从叶子掉到地上。这种行为就像自杀,因为,这肥美的食物,会被各种掠食者盯上了。
其中一种蚂蚁,会像请神一样,把毛毛虫拖回洞里,好生伺候。
为什么呢?因为毛毛虫会分泌一种东西,会让蚂蚁以为这是它们的后代,会给它们喂吃的。更过分、更神奇的是,这种信息素像是蚂蚁中等级,类似蚁后之类的。如果食物不够吃,蚂蚁会优先喂毛毛虫,然后再喂真正的蚂蚁。
就这样舒服的过上两年,毛毛虫变成蛹,然后破茧成蝶,爬出蚁巢,飞向美丽的天空。
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,毛毛虫占了莫大的便宜?
是这样没错。可如果反过来想一想,毛毛虫等于把自己的生存完全寄托在蚂蚁身上。一旦蚁群有了什么不测,毛毛虫也就死了,它本身根本没有觅食或生存的能力;或者说,它的能力,在这么舒适的环境中,慢慢退化了。
我们所拥有的,终将成为我们的桎梏;我们终将被所拥有的拥有;谁是谁的谁,还真不好说。还有种关联的观点:反向塑造。
有时,换个视角,事情就会变得很奇妙。比如说鸡这种动物,看起来很惨,被人类各种吃。可反过来想,正是因为被人吃,才会越吃越多。每年被吃 300 多亿只,同时存在的有 50 亿只。从物种延续的角度,它们不是赢了吗,我们不就是在给鸡开枝散叶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