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,农民多收了三五斗米,可是米商却乘机压价,农民并没有获得更大的收益。
为什么米商能提价的?因为农民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卖米,他就没有周转的资金、就转不动了。所以,不得不在此刻以低价卖米。
而如果农民有足够多的余钱,可以把米先存起来,等价格高的时候再卖。而米商如果没有米就开不下去,就会倒闭。这时候,米商就不得不提价来收米。
所以,谁的手里余钱多、有流通性,就拥有定价权。当然,这是极简模型。
独立开发,自由职业
比如,农民多收了三五斗米,可是米商却乘机压价,农民并没有获得更大的收益。
为什么米商能提价的?因为农民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卖米,他就没有周转的资金、就转不动了。所以,不得不在此刻以低价卖米。
而如果农民有足够多的余钱,可以把米先存起来,等价格高的时候再卖。而米商如果没有米就开不下去,就会倒闭。这时候,米商就不得不提价来收米。
所以,谁的手里余钱多、有流通性,就拥有定价权。当然,这是极简模型。
感觉我的性格,不太适合做突破,缺乏必要的胆气,比较求稳。
又或者说,因为缺乏基本面分析、财务分析、第一手信息等,无法对标的建立绝对的信心。进而,不敢去追突破。
而在股市中,由于缺乏流动性,能突破的股票,常常会继续大涨,因为有关注度、有资金进来。而所谓有性价比的股票,则可能真的就那么一直躺平。
这是我最近比较大的一个困惑。
目前来看,我更倾向于后者。
前者的问题是,如果股票池少,这样的机会就很少,很难做到等。而如果全股票选股,选出来的股票多半很陌生、甚至可能就是垃圾股。这样的情况下,执行策略是很虚的。
后者,首先股票少,意味着更可能选出来的是细分领域的龙头。好的标的,能够弥补策略的不足。而如果会不同的策略,则可以弥补标的少的不足。
当然,多种策略是不容易掌握的。这里面可能有种技巧,就是不同策略,其实是有共性的。
比如,我现在思考的找拐点策略,对不同分类的行情,其进场点,都是对应情况的拐点。只是把拐点的共性固定下来,其实就相当于把不同行情,统一为一种行情,至少是一致性的进场出场规则,这就不慌了。
目前还是理论与思考阶段,需要大量复盘和大量实盘交易,才能不断验证,才能真正相信并执行。
价格快速涨跌,不会一下子停下来,V 反的概率更低;按突破方向延续的概率更高,这就是溢价。
就像是煮粥,当粥溢出来时,即使马上关火,粥还是会持续溢出一波段时间,因为锅还是热的。对应到市场,就是情绪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