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门禁重置,只需三步:
- 重启
- 双击背部防拆按钮
- 等 30 秒即可
独立开发,自由职业
得到之前,心心念念;
得到之后,明日黄花。
物品在给我们带来便利时,也一定在某个地方造成负担。谨慎添加物品。
最近每天需要坐地铁通勤,时间比较长。想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,比如思考、买东西、看书、听东西。
要听东西,比如有声书、音频课程,就要面对地铁嘈杂的声音,就需要降噪。
主要要考虑的有几个点:降噪能力、耳罩形态、价格。
关于降噪能力,说实话比较玄学。即使是有视频评测,其实也很难得出清晰的结论,很不用说恰饭的嫌疑。去现场视频,比较麻烦,更不用说亲自带到地铁试试。
关于耳机形态,主要是入耳式和耳罩式。想了一下,还是入耳式更轻便,夏天佩戴不容易出汗。另外,还可以再佩戴一个专门的隔音耳罩。
关于价格,基本在1000至2000,比较集中。
问周围的过来人,是最快最有效的办法。如果能借到一个实地测试,那是最好的。
最后,选了 AirPods Pro 2。多方面原因吧,比如和 iOS 生态的协同、本身的降噪和便携等。更关键的,在官网购买,是可以退货的。而其他平台都会说此类产品亲肤,拆开后非质量问题不能退换,这就增加了决策风险。
至于效果,针对马路这类场景,足够了。但对于地铁,依然不能阻隔地铁播报声。配合隔音耳罩,整体可用。
说到隔音耳罩,我一次买了 3M 的 X3/X4/X5,最后选了 X3,因为内部空间大,不太会压到耳机。不过,貌似和 AirPods 的降噪有抵消,效果并不会特别明显。
耳机是在拼多多百亿补贴买的,比官网便宜 300。不好的地方,保修期少了 20 天。应该是拼多多提前从苹果官方购买,然后二次销售。另外,耳机本身的做工并不完美,有明显的拼接缝。这应该是产品本身做工和品控的问题,不是渠道商的责任。
在一个团队中,每当我们做一件事、一个决定,很自然地希望尽快得到周围人的反馈,哪怕是负面反馈。
人是群体性动物,这点在团队中更明显。因此,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反应。但是,不能过度依赖这种感觉,更不能被绑架。
比如,如果大家都没反应,容易觉得沮丧;如果有人批评,容易自我怀疑甚至否定。如果大家都赞同,则容易飘飘。
要对自己有觉察;退一步审视,明白自己为什么有这种想法。更重要的,要始终觉察,自己最后要做到的是什么、目前做到了什么程度、遇到什么问题、解决了哪些,等等。保持这根主线清晰不动摇,才不至于轻易被别人改变,也才能将别人的意见为我所用。
觉察并不是否定,而是要知道。可以生气,但要知道自己在生气;可以偷懒,但要知道自己在偷懒。觉察的人,和大家有一样的七情六欲,只是知道自己当下是什么情绪,且不被其完全左右,有能力从这种状态中切换出来。
拿微信读书与得到电子书来比较,二者比较典型。
微信读书的定位是大而全。不管什么书,只要有电子版,就都上。能给用户带来这样的印象:微信读书里的书是最全的;凡是微信读书里没有的,其他平台大概率也没有。这是很强的心理壁垒。当然,其他平台专有的书除外。
这个其他平台,其中之一就是得到。因为得到不仅是阅读工具,更是内容平台,它本身就出了不少书。并且,不出意外的,这些书仅在得到发售,这成了它不同于微信读书的一个优势。
得到的另一个特点,是精选。之所以说是特点而非优势,因为确实如此。书多,能给人一种安全感;但难受鱼龙混杂,增加了选择的负担。当然,可以通过评分系统辅助筛选,但毕竟心理上还是有负担。而得到精选的书,给人一种闭着眼睛随便选,本本都值得读的安全感。
说是精选,其实很大的原因还是资源有限,只能买一些书。反过来说,如果得到有足够多的钱,能买下市面上所有的电子书版本,它会把这些书全放到书架上吗?这个问题,真不好回答。它有很强的诱惑,很难拒绝;但又很明显地冲击得到的品牌。有点类似于,把淘宝或拼多多上的货品,全部搬到京东上,对京东是好是坏?这并不容易取舍。
当然,上面说的是从服务提供方的角度。而从讲者的角度,小孩才做选择,成年人都要。如果你舍不得都买,要么是因为穷,要么是对读书不够重视。恩,说的是我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