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有大块的时间好好干活,真是不容易。有太多的理由可以放松、放弃。很多时候,做与不做,只要那一遍的一念之差。
此念为:24 小时内提交 iKindle、2 月 15 日发布。
独立开发,自由职业
想要有大块的时间好好干活,真是不容易。有太多的理由可以放松、放弃。很多时候,做与不做,只要那一遍的一念之差。
此念为:24 小时内提交 iKindle、2 月 15 日发布。
最近总是有这样的情况:晚上写日记、回想今天做了什么时,发现都想不起来了…
哭…
老了?记忆力减退?真是吓人啊。
找个理由:今天虽然还是开发 iKindle,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,都是在完成之前整理的琐碎的事,以至于在回顾时,无法梳理出一个明确的印象。
好吧,既然老、记忆力减退是无法逃避的现状,那就接受吧。比如,完善规划、记录,使用 Focus 的回顾功能,帮助强化对现状的认识,在计划一步做什么时不至于迷失。
最近 61 发布的 Price Tag 挺火的,我觉得他的产品思路挺巧的。
Price Tag 最直接的用法是:查询一个 App 的历史价格,更进一步是收到 App 的降价通知。这些都是个体价值。
然而,当用的人多了,就会「涌现」出群体价值。比如,将所有用户的查询聚集在一起,就可以找出大家最近热搜的 Top X 的 App,这就让这个 App 更好玩、有更多的想象空间。
并且,拥有群体价值的 App,本身是正向循环: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、越有价值用的人越多。这是让人非常羡慕的特性、不死基因。
这也启发了我做产品的思路。
比如,iKindle 目前的定位是个人 Kindle 笔记管理,在个人这个领域可以扩展到个人所有阅读的笔记中心,但这依然是个人价值的范畴。
如果朝群体价值的方向思考,比如将同一本书不同人的笔记堆叠在一起、列出最新被标注最多的热门书籍、等等,这样的玩法就更有趣。当然,目前已经在产品做了类似的事情,比如 Kindle 本身会列出热门标注、微信阅读、豆瓣阅读、等等。
最后简单引申下「涌现」这个概念。
凯文·凯利 在他的书中多次介绍过这个概念。比如烧开水,单个水泡并不意味着什么,但当大量水泡出现时,就「涌现」出「水开了」这个新的概念、状态。水泡与水开,就是个人价值与群体价值的生动体现。群体价值虽是个人用户贡献的,又是每个用户自己无法产生的。
PS: 难道这就是互联网思维?
大数据号称可以得到全量数据,那就有可能得到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。
进而,随着产品的极大丰富,就有可能有足够多的产品,来满足每位用户的、每个需求。届时,也就 没有所谓的小众需求,需求间人人平等。
即使这一天不会到来,我相信也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。而我,继续 深耕小众市场,连接这一趋势(好假)
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,信息将越来越多、越来越公开、越来越容易获取。我们从未经历信息如此充沛的时代,我们也尚未适应信息如此充沛的时代。
一个不适应的表现:我们已经很难从信息中得到自己需要的结论。
比如,你想知道小米手机好不好,怎么办呢?你可以去微博上搜索,会有无数正面的评价,也有无数死全家的评论,到底如何呢?
这至少说明:我们很难得到全量信息,以分辨出倾向。
比如,你这两天看 CCTV 新闻,会发现有很多美国民众流行示威、反对新晋总统特朗普的「穆斯林入境禁令」之类的报道,不禁会觉得奇怪:难道这届美国政府是能力很强的傻子吗?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,还要、还能通过这样的法案。
不过,稍微有些思辩能力,你就会想到:不会呀,如果真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反对,应该不会通过才对呀?哪些人支持呢、他们是什么态度?很可惜,这样的声音,你无法在 CCTV 听到。
这至少说明:我们能接受的信息总量是有限的。一旦被某种声音填充,将很难再接受其他信息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:
有哪些好消息呢?
技术的进步会改善信息的筛选。比如,如果超级计算机能在 1 秒内分析所有信息、考虑权重、并得出客观的结论,像某 TV 这种春秋笔法式的倾向性报道,将很难有市场。
不过,当所有人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时,最终的信息走向还是利益博弈的结果、权力的象征。当然,这是句正确的废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