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前在图书馆借的书,今天去还,发现好几本都没看。哎,这段时间都在忙 Kindle 的书摘管理工具,自己却没看太多书,真是讽刺啊。
多看的支持算是准完美支持了,经过了 2 个用户的真实验证,均没有问题。两位用户都表示了:有了 Klib,以后会多多做标注、笔记了。
恩,这就是我最想要的结果:Klib,让你阅读更多。
独立开发,自由职业
年前在图书馆借的书,今天去还,发现好几本都没看。哎,这段时间都在忙 Kindle 的书摘管理工具,自己却没看太多书,真是讽刺啊。
多看的支持算是准完美支持了,经过了 2 个用户的真实验证,均没有问题。两位用户都表示了:有了 Klib,以后会多多做标注、笔记了。
恩,这就是我最想要的结果:Klib,让你阅读更多。
接连有朋友表示希望 Klib 支持多看 系统,那就搞呗。
研究了一下,多看使用的是 XML 格式的数据,比 Kindle 原生的 txt 格式强太多了。而且不需要考虑多语言的问题,做起来也简单很多。
不过,也不是没有问题。比如多看处理笔记的位置和 Kindle 并不一致,使用的是章节 + 偏移的方式,Kindle 使用的类似于绝对位置。而现在 Klib 的数据结构中并没有很完善地处理不同类型的位置;因为位置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原书中打开,而 Klib 并不打算支持阅读,也就不太需要这个功能。唯一的需求就是按位置排序。在这个前提下,大致知道相对位置就可以了。
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,Klib 已基本支持多看系统,还剩一点自动导入机制的完善,以及单元测试、测试用例,明天收尾吧。
今天主要在 2 方面优化 Klib.
本地化支持
利益于 Kindle Mate 作者提供的真实的、奇怪的用户笔记文件(再次感谢!),Klib 增加了对真实用户的支持。其实也没太多说的,就是一条条记录去匹配。技术难度不太大,但比较烦琐。
优化导入速度
优化后的成绩是:导入 1 万条笔记的文本,用时在 10s 内。对绝大多数用户来说,足够了。
今天真是丰富的一天。
在经历无数纠结后,终于给 iKindle 起了个新名字:Klib (Kindle library). 别跟我说不好听、不好念、不好记,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了。就算不好,也就当起个贱名娃好养吧,任性一把。
给 App 换名真是个极其痛苦的过程,各种东西都要换,比昨天日记里提到的内容还要多。以后再也不想做类似的事了。
Anyway, Klib 终于还是提交了,希望苹果大爷这次给面,顺利通过。我这也是为广大 Kindle 用户谋福利啊。
期间,Kindle Mate 作者给了我很多帮助,还提供了训练识别的 Clippings 文件,非常感谢!1Mhz 君也帮忙给 Klib 起名字(虽然是怕我抢他的名字,哈哈),也一并感谢。
另一件事,就是 61 爆出了微博替换 iTunes 推广链接中的识别码的事,具体的事我就不在这转述了,大家自己跳过去看。除了围观,才知道原来还有 iTunes 推广分成这事,大家感兴趣 可以去了解下,我是准备给自己的 App 加尾巴啦~
因为苹果大爷不允许 App 名称中包含 Kindle
,接连被拒 2 次后,终于要放弃 iKindle
这个名字。
别了,iKindle 君…
换名字真是个麻烦的事:
并且,之前使用 iKindle 埋下的伏笔(如使用 iKindle 发的帖子),也全都作废。 哎,真是伤心。
关键是,新名字想不好呀。自己想了半天,也邀请了 iPic 的用户来讨论,有好多候选:iNotes, iKnow, iClip, iClippings, Kinote, iKan, KWords, indle, IDU, iKeys, imazon, EssayNote, iki, kin it, ikendle, iMemo…
最后比较倾向的是 Kinote,可一方面这是生造词、犯忌讳;另一方面,这和 1Mhz 群的 Knotes 很像,毕竟是同类产品,这样太不好了。哎,纠结的要死,都要精神分裂了。
本来打算今晚重新提交了,因为名字的问题,只能搁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