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经在 3 月份了。
可我还是 Klib 多数据源合并的大坑里。
白天还信誓旦旦地说:搞不完今天不睡了。结果,还是没搞完;并且,要去睡了…
感觉还是需要有大块时间来搞这个复杂的逻辑。不然,每次状态切换、恢复现场很花时间哎。另外,由于拖的时间太长,整个节奏都乱了。什么番茄工作法、频繁提交、等等,全都抛到脑后了。
明天,搞定合并、数据库升级。以此为目标,倒推先做什么、哪些可舍弃。
独立开发,自由职业
已经在 3 月份了。
可我还是 Klib 多数据源合并的大坑里。
白天还信誓旦旦地说:搞不完今天不睡了。结果,还是没搞完;并且,要去睡了…
感觉还是需要有大块时间来搞这个复杂的逻辑。不然,每次状态切换、恢复现场很花时间哎。另外,由于拖的时间太长,整个节奏都乱了。什么番茄工作法、频繁提交、等等,全都抛到脑后了。
明天,搞定合并、数据库升级。以此为目标,倒推先做什么、哪些可舍弃。
今天,集中处理了 Klib 从多个源导入时的数据合并问题。确实是复杂,脑子都不够用了。即使加上白板、Excel、纸笔,还只是大体弄清楚了。并没有完全实现,也就不知道是否遗漏了哪些逻辑。
感觉自己处理这种复杂逻辑的能力还有待加强。
处理逻辑的事,确实比较枯燥、也很容易累。今天就这样的吧,明天早起继续。
PS:骄傲的是:上述逻辑,用户几乎是不可知的。如果做到完美,用户完全不可知。这样就对了。
我的一张手机卡有个奇怪的问题:放在手机 A 中可以、在手机 B 中就是不行,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补卡。可,一直拖着。近期,有缘由必须要换卡了,显得很仓促。
我的眼镜有磕损、且度数不够了,要换。可,一直拖着。近期,有缘由必须要换卡了,显得很仓促。
哎,做好重要、不紧急的事,怕是个人事务管理中最难、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吧。
前几天,61 和微博在撕。其结果是,微博不再(至少在某些情况下)不再私处篡改用户的链接地址。
这几天,我在做 Klib 集成 Kindle 其它端笔记时,除了尽量在已有情况的约束下思考可能的的方案、改进体验,我还试图通过微博转发的方式,向亚马逊施压、请愿,希望他们能在中国区开放网页版的笔记管理。
虽然,我知道即使这样做,亚马逊做出调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但这不一样,至少我做出了努力,在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一点点。
这也强化了自己的认知:不只可以在现实的束缚下跳舞,还可以试着打破现实的束缚,带来更多的可能性;为自己、也为别人。
大公司在追求更大利润基数时,会放弃小需求,这可以理解。
可是,这些被放弃的需求,并不是没人需要。需求没有大小之分,对需要的人来说,总是非常需要的。
那么,怎么处理大公司与小需求的矛盾?可以试试 提高开放性,让更多中小玩家参与。
比如,对于 Amazon 这家巨无霸,电子书是很小的份额。而在 Kindle 电子书中,电子书的笔记管理更是小中之小。从求教到的 Amazon 前员工得知,在公司内部,这样的需求是排不上优先级的,这也是为什么只有美区才有笔记的网页版、并且一直很烂。并且,这也是为什么我开发 Klib、并且受大家欢迎的原因。
可是,小需求并不意味着没利润。比如,Clippings.io 这家服务,主打的就是能同步 Amazon 美区的笔记,并且收费 $1.99 每月。当然,这样的收益根本入不了 Amazon 的法眼,却能养活一个小团队。更关键的,这个需求的满足,会让 Amazon 自己的用户在使用 Kindle 阅读时,感觉更舒服。
所以,大公司提高开放性,甚至故意出让部分利润,让更多玩家参与进来,让自己的生态更完善,是对自己、第三方玩家、用户都好的多赢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