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的打车分析

近期,对快的打车进行一些调研和思考,这里整理出来,供大家参考

目录

[创始团队及公司](http://atjason.com/423.html#创始团队及公司)

[用户需求与产品核心功能](http://atjason.com/423.html#用户需求与产品核心功能)

[产品简史](http://atjason.com/423.html#产品简史)

[市场环境及竞争对手](http://atjason.com/423.html#市场环境及竞争对手)

[营销推广、运维](http://atjason.com/423.html#营销推广、运维)

[赢利模式](http://atjason.com/423.html#赢利模式)

[个人感悟](http://atjason.com/423.html#个人感悟)

#

创始团队及公司

之所以首先关注团队及公司,因为事情总是人做的;了解人,就更容易了解事、了解产品;没有人,任何创意、商业模式都是空谈

创始人:陈伟星
  • 2003年9月,考入浙江大学、建筑工程学院、土木工程专业

  • 2006年8月,正读大三的陈伟星开始创业,成立了杭州泛城科技有限公司(FUNCITY INC.),专注于网页游戏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和运营,其中“魔力学堂”是无端网游业的开创之作和最为成功的产品,赚了两三个亿

    CEO:吕传伟

  • 加入快的前,身处硅谷、负责SK电讯的硅谷分公司无线产品,在美国虹软公司做过内部创业,也做过LBS方向

    COO:赵冬

  • 2001年考入浙江大学信电系,2005年毕业

  • 网驰电商董事长,加入快的前,任泛城科技管理层,营销高手

    CTO:闻诚

  • 2001年考入浙江大学信电系(笔者:明显与赵冬为同学),2007年毕业

  • 加入快的前,任职泛城科技,技术大牛

    PM:白菜男君

    more

    快的打车产品是泛城科技孵化的,拿到天使投资后于2012年5月独立成杭州快智科技有限公司(笔者:貌似曾用名为“快迪科技”)

    吕传伟、赵冬、闻诚3位合伙人的股权相加超过50%,大于陈伟星自己的持股比例;陈伟星不再参与公司日常事务的管理

#

用户需求与产品核心功能

用户有两方面,核心需求分别是:乘客希望快速打到车,司机希望收益最大化,多拉活、拉好活

快的打车的解决方案是
  • 所有需求方与供给方同时在线(隐含构建用户体系)

  • 信息传播,主要是需求方向供给方传播

    其中包含的细节

  • LBS(基于地理位置服务)

  • 沟通方式:文字、语音、电话、短信等

  • 支付:支付宝、微信支付、现金、代金券等

  • 信用评价:是否违约、态度等

    核心优势

  • 操作简单,打车信息发布一气呵成

  • 沟通顺畅(语音、图片、文字三重交流),司机乘客轻松对接

  • 叫车放心,诚信记录一目了然

    另外,迭代速度快,保持着每两三周升级一次的更新速度,也可以认为是产品的基础和优势。

    回过头来复盘,产品的设计要注意这几个环节:

  • 始终明确要满足什么核心需求,坚持、不忘初心

  • 产品的设计必须有一条清晰的主线,正对核心需求

  • 基础框架搭好后,再考虑外围的功能设计,比如积分、信用体系等

#

产品简史
  • 2012年7月,快的打车在杭州正式上线

  • 2013年4月,快的获得阿里巴巴、经纬创投1千万美金的A轮融资,同时获得了一笔来自李治国的阿米巴资本的天使投资

  • 2013年7月,快的打车与去哪儿、高德地图、百度地图、支付宝形成战略合作伙伴,为其打车功能提供服务支持

  • 2013年8月,快的打车接入支付宝

  • 2013年8月,发布快的打车2.0,首创起点精准定位、即时追踪距离、智能推送机制、用户积分等级和VIP功能

  • 2013年8月,快的打车用户下载量超过一千万,司机数量超过20万

  • 2013年9月,快的打车进军香港,成为国内首家进入香港市场的打车APP

  • 2013年10月,易观国际发布数据显示,快的打车占全国打车APP行业整体市场份额的41.8%,位列行业第一

  • 2013年11月,快的打车城市数量达到35个,用户量突破2千万,司机数量达到35万,居行业榜首

  • 2013年11月,快的打车宣布收购大黄蜂打车,收购完成后,快的打车在上海、广州两个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超过80%,全国市场份额超过50%。宣布收购的同时,作为投资方的阿里巴巴宣布,将连同其它财务投资人一起注资近亿美元

  • 2013年11月底,快的打车与支付宝联合推广线下出租车市场,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北京市内支持支付宝付车费的出租车已超过2万辆

  • 2013年12月,快的打车旗下大黄蜂宣布推出商务车服务

  • 2013年12月,快的打车城市覆盖数量超过40个

  • 2014年2月,支付宝和快的打车宣布,从18日起升级补贴方案:使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扫码支付的乘客每单返现11元;司机用APP收款,北京、杭州、合肥三地首单奖励50元

  • 2014年3月,打车软件的“补贴”大战开始降温。快的打车和支付宝钱包宣布从3月4日零点开始调整打车补贴方案,补贴金额从之前的13元降至10元

  • 2014年6月11日,快的打车宣布在全国推“打车返代金券”活动,可以在下次打车支付时直接抵扣车费

#

市场环境及竞争对手

把猪放在风口,猪都能被吹起来,说明选择好的行业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入很重要。火候把握的好,既不会太早导致熬得时间太长变成先烈,也不会进入较晚错过机会。

打车的市场容量有多大?简单计算一下,杭州总共12000台出租车,平均每天出租车每天接25单,每单20块钱,每天交易额在600万左右,而全国大概30个杭州规模的城市,每天1.8亿的交易额,按1%的抽成比例看,每天有180万的市场空间。放眼全国,可见一斑

回过头来复盘,打车应用本身的特性、及当年的市场环境使得这一领域突飞猛进:
  • 打车是强需求。频次够高,普及率够广;打车时都很急,恨不得马上有车过来接,甚至可以加价

  • 本身容易传播。司机赚钱了,乘客省钱了,自然会互相传播

  • 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及,即使没有,买个千元机就行;手机3G乃至4G的兴起,手机流量不再贵得离谱

  • 微信微博发展得比较成熟,既教育了用户使用手机软件,又解决了通信的问题

  • 支付宝、微信支付等手机支付的兴起及神仙打架,让打车软件受益并形成闭环

    乘客核心的需求是位置上从A到B,所有可能的替代方案都是潜在的竞争对手、或未来业务扩展的方向,如公共自行车、公交车、微公交、拼车(私家车)、商务车、旅行包车等

    典型的直接竞争对手包括

  • 嘀嘀打车:产品、用户群体高度同质化

  • 易到用车:不同定位、不同用户群体。不过,快的打车收购大黄蜂之后,开始在商务车领域与其直接竞争

    间接对手就比较多,理论上所有流量入口(如百度地图、微信、支付宝、UC浏览器等)都可以是对手,完整的打车App可以作为平台软件的API存在。不过,目前的情况上,平台级软件大多选择和打车类软件合作,提供入口接入。这也说明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,伙伴和对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

    另外不得不提两个利益关联方:政府监管部门和的士公司。试想,如果出租车行业放松管理,不需要出租车公司、个人就可以直接营运,有了打车类应用,还有出租车公司什么事?而既得利益者的士公司会放任这种情况发生吗?所以,必须密切关注政策动向,小心处理和的士公司等方的利益分割。他们做事做不好,搞破坏还是有一手。

#

营销推广、运维

产品原型及最初的版本出来后,如何冷启动?如何获取第一批种子用户?快的做法是这样的:认为司机是稀缺资源,得司机者得天下,于是决定团队全体出动向司机推广,包括运营推广、市场人员、技术开发、产品经理在内的一群人,带着遮阳伞、推广宣传单页、给司机的小礼品、成箱的矿泉水、还有放着《爱情买卖》的大喇叭,浩浩荡荡杀到了司机师傅集中吃饭的服务区。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多轮班坚守着阵地,手把手地介绍、演示,累了就轮流在旁边酒店开的房间睡觉,晚上回家路上所有人都嗓子冒烟说不出话

在一段时间的定点推广后,司机的总体数量和在线数量就已经有一定规模了,但是乘客不够多,司机的流失率是个问题。快的做法是,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司机保持在线的趣味性措施,既能保证司机的留存率,又能帮助用户了解软件

有了司机这一环,接下来就是推广乘客了。开始的时候,快的做过这些尝试:在广场做过站街推广,在交通广播做过广告,甚至还在一些写字楼楼下贴过小广告。不过效果都一般,算是交了学费。后来的突破点是,设计了一批“打车券”发放给乘客,只要用APP打车,就可以用这个抵用券抵用5元的车费。这些“好品味”的行为在初期的用户推广中都为其积累了很好的口碑。依靠类似这样的一些玩法持续一小段时间后,出现了一波大规模的爆炸效应

接下来的环节,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,阿里和腾讯神仙打架,双方在2014年春节前后,砸下大量真金白银,以现金补贴、价格直降的方式,迅速在司机和乘客中推广。不过,这一环节必须有之前已有的一定规模的用户群体做基础,还要比拼现金的管理,也即如何更有效得烧钱

得到用户之后,就需要考虑构建用户成长体系。简单的说,用户使用快的打车越频繁,就可以得到更多好处。比如为用户划分等级,通过打车次数来提升等级,进而得到多倍积分的特权,结合类似游戏中的心理学,增加用户粘性

#

赢利模式

也许快的打车本身也还在摸索商业化及赢利模式。毕竟互联网模式是不会像普通用户收费,只向少数有特别需求的用户收费,如何选择既不过份骚扰用户、又能正常赢利的模式,恐怕是需要小心拿捏的(就像是设计出印花税这种巧妙的税种,而不是收人头税这种粗劣的方式)

先看目前的成绩单:2014年4月2日,快的打车对外披露了第一季度的营收,截止3月31日快的打车覆盖城市已达261个,较上一季度增长6.5倍;日订单量超过623万,较上一季度增长20.7倍。第三方调研机构艾瑞MTU跟踪的数据显示,用户使用快的打车的总有效次数占比,已经从今年1月份的58.72%升至2月份的60.87%。第一季度司机通过快的打车收取车费的总流水超过47.3亿元人民币,这其中不包括支付宝扫码支付的车费

此外,快的打车宣布,已探索出除广告以外、更多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,包括线上线下的营销活动等。目前快的打车月度营收接近千万元人民币

快的打车商业化的尝试还包括,包月的VIP卡,面向打车频繁的用户,购买后VIP用户在全国35个城市用快的打车保证用户百分之百打到车;还有一个是企业版的,针对一些地方偏远的酒店,那里没什么出租车,酒店客人不方便,前台可以用快的打车企业版叫出租车,也可以保证车百分百到

笔者能接触到的赢利方式,基本还是在卖用户阶段,即通过优惠券的方式将自己的用户引流到别的商家,和通过应用推荐的方式获得广告收益。比如笔者通过快的积分,换取网易印象派20张6寸免费照片(我不会忘记还付了10元运费),换取易果生鲜1kg泰国山竹(包邮,这个让人感觉比较爽),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分享,周围的同事、朋友也被带动去兑换积分,为快的合作伙伴带来高质量用户

长期的赢利方式可以在这些方面尝试:
  • 乘客方面:买车导购、保险、基于位置广告等

  • 司机方面:汽车保养、维修、保险、加油等;不同车型数据收集

#

个人感悟

通过了解到的信息,个人感觉快的目前是通过打车软件建立用户群体、品牌,未来是希望建立类似于呼叫中心的平台,让更多不同的、尤其是本身没有能力的、小的服务提供者接入这一平台(比如磨菜刀的工匠、弹棉花的手艺人、入户拍摄婴儿的摄像师、等等),让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更好得对接,以此让消费者更容易得享受到不同的服务。个人非常认同这一模式,并觉得很有社会价值

引用

本文参考了大量网络上的文章,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加工整理。以下是主要的原文链接,不尽之处、敬请谅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