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artFragment
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,用户基数变大,各色合作伙伴变多,不同的需求也就纷至沓来,产品经理该如何抉择呢?
以用户核心需求为卡尺
举个需求的例子:乘客打车时希望不抽烟的司机接单
来看核心需求,快的服务的用户有部分组成:司机和乘客;各自的核心需求是:收益最大化、快速打到车。对乘客来讲,拆开来看,关键是“快速”、“打到车”。而举例的需求抽象来看是:打到更合适的车。这显然和快速打到车有偏差,并且是在其基础上的进阶需求
比如,乘客有几个选择:1,等不抽烟的司机要等15分钟;2,等抽烟的司机要2分钟。也许乘客就会为了“快速打到车”这一核心需求而放弃进阶需求
结合当时具体的竞争环境
眼下的态势依然是快的和滴滴等其他同类产品野蛮生长、快速收割用户的阶段。相对于所有人都可能打车的14亿乘客来说,司机是非常有限的。因此,如何获取更多的司机是眼下竞争的重中之重
而举例需求其实是对司机做减法,这显然和目前的竞争环境不符
more
其他
万能的其他…
技术限制
这个容易理解,假设乘客和司机希望通过脑电波沟通、通过意念支付(多方便啊!),恐怕快的目前的技术实力还做不到
政策限制
私家车下班途中拉个同路的人,收个20块钱,还能解决公共交通压力……看起来多赢的事,却(受限于政府的执政能力)有非法营运的政策风险,而且会触碰到的士公司、司机的利益,因此,像在现有的快的中加入私家车也可以接单这样的需求,还是算了吧(等到某些团体的智商增加后再说)
核心需求与其他条件是会演化的
这一点很关键,不能死守着教条不放
例如,刚才推理现在对司机的争夺是核心,可司机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,假设过段时间,快的和滴滴都已经各自抢占了80%的司机(当然有重叠),还有必要把争取剩余的20%当重心吗?要知道这些司机可能死都不会用智能手机,或者不在乎多赚钱、只想轻轻松松开车,或者有固定的机场客源,或者当地根本就是不打表的玩法,等等。
这时,竞争的重心可能就会演化成对乘客关注、或者说更好得为乘客服务。此时,开头提到的对司机筛选的功能就变得非常合时宜,能不能找到不抽烟的司机(或者对司机其他类似的筛选,比如开车技术、车辆新旧、服务态度等),可能就会成为用户选择快的还是滴滴的关键
再者,拔高些层面来看,N年前出行靠步行、自行车,绝少有人打车,那时候肯定做不起打车平台。N年后,如果主要的出行方式变成拼车、租车、公共交通(甚至是开直升飞机),还有必要死守着打车这一小众需求吗?
小结
实际操作过程中,不同的条件可能不会像文中举例那样典型,判断依据也不充分,抉择起来会更困难。这就需要在把握这些大原则的情况下,多加实践,在摸索中增加经验和敏感度
EndFragment